从入坑到现在已经有六七个年头了,辞职做多肉也有两年的时间,看到国内多肉产业近乎疯狂地发展,说实话,心里还是隐隐有所担忧,加上各路媒体对多肉产业的“妖魔化”宣传,多肉“猪肉化”发展几乎已成定局。
从去年秋季开始,多肉大棚如雨后春笋般在各地崛起,大量资本涌入多肉产业,据小肉所知,不少棚主连多肉品种的科属和习性都不太了解,询问其拉丁学名时,得到的回应是,“我是挣钱的,不是搞科研的”。
圈外的人觉得多肉风生水起,幻想着挤进圈来就是遍地黄金,现实哪有想象得那么容易?盛夏的棚内温度会达到五六十度,几乎每天都热得头晕目眩;寒潮来袭时,抗寒能力较差的棚,不得不点上木炭火盆,煤气中毒的危险极大;多少个深夜,我们打包到凌晨三四点;多少个周末,我们跟韩国棚主讨价还价彻夜无眠……
多肉产业的爆炸式发展,必然导致价格的断崖式下跌,“猪肉过山车”模式几乎不可避免的出现在这个行业,更理性的价格离广大肉友越来越近。“组培”就像一道闪电,把昂贵的十二卷劈成马路货,坚持实生的棚主面对几块钱一株的组培苗,已经欲哭无泪。五年后,十二卷和景天谁死谁活真不好说。
总而言之,经济规律是无法违背的,虽然多肉产业得益于杂交品种的层出不穷,会在未来较长的时间内保持较快发展速度,但随着买家对品种了解的逐步深入,行业大洗牌是大势所趋,今年秋季,景天和十二卷的再次跳水也是可以预见的。敏锐的嗅觉和品种的快速切换,以及规模化养殖、现代化管理才是生存的长久之道。
以上仅为个人观点,不喜勿喷。
赵小肉请支持原创
本文编辑:佚名
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http://www.yushana.com/ysfb/9440.html